山西自考网资料下载《传播学概论》复习概要21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9日
第三节 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培养理论

概念:
    1.
主流化: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载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2.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3.
培养分析理论的外围研究有哪三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
   
问答: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在培养社会共识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识沟理论
   
概念:
    1.
知识沟: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得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
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上限效果的三条论据: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3.
信息沟
   
问答:
    1.
知识沟理论与上限效果理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区别,如何看待这些矛盾之外?
   
艾蒂玛等人所指了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是存在的,但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出现饱和后,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知识总量会增加。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知识的实际价值已打了折扣。因此,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识沟、实现普遍的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2.
知识沟研究近年来有哪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一是E.M.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研究,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三是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
   
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知识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当地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作一个转变,把援助的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世界的信息和传播事业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信息垄断体制,造成了许多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声音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
    ■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第五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新课题
   
概念:编码与释码理论(题3
   
问答:
    1.
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分为哪些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具有什么关系?
   
以效果而论,魔弹论所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70年代以后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之强有力性的宏观效果理论
   
关系:魔弹论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70年年代至今的效果理论则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
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整合效果的: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议程设置功能。强调社会分化效果的: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肯定:上限效果。否定:沉默的螺旋,知识沟理论,霍尔的编码与释码。
   
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被动。魔弹论认为受众是无保护的、孤立的。有限效果论与被动受众观对立。传播流程研究提出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3.
霍尔的编码释码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霍尔把大众传播看作是一个编码和释码的过程,认为媒介的信息生产是一种按照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事物进行符号化作业的活动,其目的是为这些事物赋予占统治地位的语义;另一方面受众的释码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有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和妥协式解读等。编码与释码过程所体现的,实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或意识形态与众多的非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妥协的关系。探讨社会的异质性、多元性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4.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哪些特点
   
双向性。
   
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媒体功能的融合,即多媒体化
   
国界的消失。
    5.90
年代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面临着哪些新课题?
   
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是功能互补还是互斥。
   
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信息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
   
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
   
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诱发犯罪,智能犯罪。
    6.
简述我国近年来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不足之处
   
我国对传播效果问题的实证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80年代初,以随机抽样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受众调查开始在我国出现。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实施的《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利用计算机进行抽样和数据处理的受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1988年实施《全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态度的调查》,是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
   
我国传播效果调查分为:媒介接触调查,评价性调查,专题调查。
   
我国的传播效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特点是现状把握型和经验总结型调查多,而学术探讨和理论研究型调查少,对理论模式的总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