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15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6日

第八章            80年代诗歌

1.     80年代的诗人队伍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诗群、诗派:

①“归来者”诗群。代表诗人:艾青-1978年4月30,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红旗》一诗,宣告他重返诗坛;诗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以及诗歌论文集《艾青谈诗》;宏观抒情诗《光的赞歌》、哲理抒情-《鱼代石》、《高山上的风》、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老一辈诗人蔡其矫(咏唱爱情、山水和表现故乡人文历史、地域风情的诗)等,七月诗派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华南虎》等,九叶诗派辛笛、陈敬容、杜运燮等。建国初期的梁南、丁芒、公刘、昌耀-《慈航》、《山旅》、《鹰·雪·牧人》等。

②干预生活诗群。代表诗人: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叶延滨-《干妈》;刘祖慈-《为高举的和不高举的手臂歌唱》;李发模-《呼声》;骆耕野-《不满》;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③新边塞诗群和东海诗群。代表诗人:昌耀-《慈航》;王彪-《莽海上的家庭》、《水手》;戴中平-《为我导航》、组诗《吕泗洋》。

④女性诗人群。代表诗人:翟永明-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伊蕾-《爱的火焰》、《爱的方式》、《独身女人的卧室》等;张烨-诗集《诗人之恋》、《彩色世界》、《绿色皇冠》等;冯晏-《冯晏抒情诗选》、《原野的秘密》。

⑤朦胧诗。【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朦胧诗】1986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后,“校园诗人”中的海子、骆一禾、四川等提倡“以梦为马”,寻求现代漂泊者的灵魂居所,从追求自然生存史诗发展到寻求精神家园的宇宙生命史诗,从而形成了后期朦胧诗的格局。代表诗人:1984年以前,北岛、舒婷、顾城等,1984年后江河、杨炼等。

名词:【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这样一些特征。

180年代诗坛,最具诗学价值的是朦胧诗。它指的是舒婷、顾城、芒克、食指、多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21980年《诗刊》以青春笔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探索诗作和探索宣言。这一新诗潮的命名缘于那篇短文《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的崛起,曾引发80年代文坛的一场争论。谢冕最早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赞叹“一批新诗人的崛起”。徐敬亚发表《崛起的诗群》一文,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来提炼这股探索诗潮的意义。

3)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的特点:①朦胧诗人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②朦胧诗人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③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他们既致力于自我抒情,也致力于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统一在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上。

⑥第三代诗人群(六、七十年代出生)。派生出了两大分支:1)面向社会人生的现实抒情,出现了一个生活流诗群,以宋琳、柯平、伊甸为代表;2)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出现了两个诗群:他们派(以韩东、于坚为主)与非非派(以周伦佑、蓝马为主)。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1.  80年代初戏剧从一片废墟上再生,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恢复并取得了重要的收获,“话剧热”的突然降温,引发了戏剧探索潮流;至80年代后期,戏剧工作者试图通过融汇探索戏剧与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而此际的戏剧探索,则多数在小剧场实验,也引人瞩目。

2.     1977年是新时期戏剧孕育、再生的一年。《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3.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在这方面有不俗的表现,写历史而“寄深意于现实”。这是一部富于喜剧意味的正剧。

4.     戏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1)     关于戏剧观的讨论:新时期戏剧观的变革,除了受到来自现实的深刻影响外,还受到两种戏剧传统的影响:①五四以来尤其是十七年的话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②外国现代主义戏剧的观念和实践。其中外来影响是显著的。

2)     与戏剧理论的探索同步进行的是剧作界的创作和舞台实践的探索。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

5.     80年代,值得关注的还有小剧场运动。20年代“爱美剧运动”是小剧场运动在中国的初次实践。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6.     80年代是中国戏剧探索时期。

7.     《狗儿爷涅槃》将写实与表现、布莱希特式的叙述相结合,在农民与农村、土地的历史关系中深刻地剖析人生。该剧以其成功的舞台探索与深刻性颇获赞誉。

8.     无场次话剧《桑树坪纪事》是80年代探索戏剧的代表作。

9.     80年代最具先锋意义的戏剧探索者是高行健。由他执笔的《绝对信号》上演后,引起广泛关注。《野人》被作者称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

1.     19894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颁奖。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等获荣誉奖,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等24部散文集获优秀奖。

2.     《随想录》(1978-1986,共有《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是巴金晚年的重要作品,也是新时期散文的重要收获。

3.     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徐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第十一章  80年代台港文学

1.     著名的有平路的《行道天涯》、李昂的《北港香炉人人插》等。朱天文描写男同性恋的长篇小说《荒人手记》获得1995年中国时报文学奖。1985年,黄凡发表《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这是第一篇后设小说。

2.     八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有李昂、黄凡、张大春等。李昂的代表作:中篇小说《杀夫》,《杀夫》的出现标志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新女性主义时期。

3.     政治小说是台湾近20年来创作量巨大、影响深远的小说类型。1979年黄凡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赖索》是这一类型的前驱之作。白先勇认为这是“一篇杰出的讽刺小说”。

4.     80年代末开始,张大春又致力于后设小说的创作,成为台湾后设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写作百无聊赖的方法》。

5.     陶然的《天平》、《蜜月》、《视角》等小说因反映了尖锐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

6.     在香港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大潮中,西西是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一位。在香港文坛上,西西是最具本土意识的作家之一,被称为“童话小说”。代表作:《我城》。

7.     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成为台湾当代小剧场的核心剧社之一。被誉为“当前台湾话剧方面的代表人物,称得上是很有创造性,很有造诣的艺术家”。1999年赖声川整理出版剧集《赖声川·剧场》四册,同时,他的第17出戏《十三角关系》也已完成。代表作:《暗恋桃花源》为“复杂的舞台作品”。

8.     80年代,台湾散文相当风行。代表作家:梁锡华、董桥。

 

第十二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1.     【问答】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巨大差异:

1)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2)     其次,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正被淡化。

3)     再次,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

可以看出,90年代的商业文化语境使得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并由此开始了全方位的转型。

2.     【问答】从90年代中国文学实践来看,决定中国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人”的观念的变化。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3)解构主义的思维。

3.     【新写实主义思潮】在《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范小青、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联手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

90年代新写实小说突出的代表作家:刘震云、池莉、方方、刘恒。

4.     【问答】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论者概括为哪些方面?

1)             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和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             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             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缺席式的叙述。

4)             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5.     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新绩:池莉的《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方方的《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叶兆言的《挽歌》,范小青的《杨湾故事》等。

6.     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重要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单位》、《一地鸡毛》、《手机》。他以故乡为题材的一系列长篇新历史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在他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7.     池莉的代表作:“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池莉的成名作)、《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8.     方方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市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她的《风景》是新写的奠基之作。

9.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枣树的故事》、《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格非的《迷舟》、《敌人》以及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等。

10.  *】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白鹿原》,1997年以“修订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被称为“民族灵魂的秘史”。作品中的“白鹿”、“鏊子”是含有深刻象征意味的深广意蕴的两个意象。

11.  二月河已出版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四卷)、《雍正皇帝》(三卷)、《乾隆皇帝》(六卷)共13卷,计五百余万字。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537/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