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复习资料-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2日
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政治和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根据地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
2.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手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开始建立。对外贸易也受到鼓励。毛泽东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作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报告,总结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3.文化建设:
针对根据地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的特点,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建立了各种夜校、半日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识字班。还创办了干部教育机构,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
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其苏维埃政权,同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人民共和国的雏形。
(二)“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20世纪30年代党内发生的三次“左”倾错误和原因
(1)三次错误的名称: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错误。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2)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的原因:(按照选择题或简答题理解)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
(1)主要错误:
第一,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将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暂时退出革命阵营,在“九一八”后要求抗日与民主的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第三,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第四,在反“围剿”的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方针。
第五,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2)危害:
第一,丧失了联合反蒋抗日的中间阶级的有利时机和形势。(未同在福建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配合作战,致使蒋介石在平息福建事变后,完成了对中央根据地的四面包围)
第二,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50万大军对根据地第五次“围剿”。王明“左”倾中央负责人放弃前几次反“围剿”作战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先是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继在进攻受挫后采取消极防御方针,造成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革命力量自身的原因来说,这是“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恶果)
第三,是革命力量损失惨重。(白区党的力量几乎丧失100%,红区革命力量丧失90%)
3.王明左倾中央对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压制和打击:
(1)1931年“赣南会议”:1931年11月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通常称“赣南会议”),在“国际路线”的旗号下,对中央根据地的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和指责,矛头直指毛泽东。毛泽东的许多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会议取消毛泽东担任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名义。把毛泽东排除在中央根据地红军领导地位之外。
(2)反对“罗明路线”和批邓毛谢古:
“左”倾中央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福建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罗明是福建省前敌委员会书记,坚决贯彻毛泽东的路线,被批判)
在江西开展反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斗争的矛头实际上是对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的。
二、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此前组成了以方志敏为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先期北上,但失败)。中央红军主力撤退后,项英、陈毅等率领留在南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游击战争。
长征初期,博古等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毛泽东提议放弃原来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进军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得到多数人的赞同。随即,红军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及其历史意义(1)
1.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分:(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完成长征
(一)长征的胜利结束
1.一、四方面军会师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
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决定集中北上,相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张国焘却率部分红军南下四川、西康。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错误作斗争,决定先行北上,并将北上的中央红军主力改称陕甘支队。
2.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同在那里的红十五军团会合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完成。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脚点和战略基地。
3.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二)长征的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长征结束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
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从30万人减少到4万人左右,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章结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两次失败中两次崛起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两次失败和两次崛起分别是,大革命的失败和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的胜利。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是这一时期的最大成果。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3708/8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