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笔记6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1日

第六章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

一、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指关系主体本身所具有的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内在因素是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人际交往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我们人际交往是否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生理因素:包括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和仪表风度,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随着年龄的变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会发生变化:即本能型交往--规范型交往--原则型交往的顺序。

规范型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掌握的那些行为规范,这种以遵从规范为指导的交往形式就是规范型交往;  原则型交往是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

2、因仪表而产生的人际吸引,往往是在人们初次见面或相互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出现的。随着人们之间交往的深入,人际吸引将逐渐由仪表转向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等。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心理动力、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现象和心理障碍因素。

1、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关于人际需要的理论:舒兹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魏斯的社会关系律。

1)舒兹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方面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2)魏斯提出的人际关系的六种需要,即社会关系律— 依附需要,社会整合需要,价值保证的需要,可靠同盟的需要,需求指导的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

3、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包含:气质、能力与性格。

4、自我概念:是指自己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自我概念来源于与他人的交往,来源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感觉,而这种评价和感觉反过来又约束着我们的体验、行为和对自己的判断。

5、自我概念的构成:反映评价,社会比较,自我感觉。

6、自我概念的特征:1)自我概念的基础是其所处环境的文化和团体的价值观;2)自我概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3)自我概念具有自行增强的能力;4)自我概念具有缓慢的变化性。

7、优化自我概念的途径:1)具有改变自我概念的需求;2)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3)制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4)改变自我概念的方法。

四: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职业类别,知识层次。

1、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人们的交往对象和人际关系状况;2)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关系主体的交往热情和交往需要;3)社会地位制约和影响着人的交往动机和诸多的交往心理。

2、职业类别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对象;2)人际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关系的类型;3)职业类别影响和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和亲密度。

第二节  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8个):自然环境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习俗礼仪因素、道德规范因素、价值观念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社会制度因素和社会群体因素。

二、自然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在:

1、共同的自然环境威胁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强烈的吸引力;2、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强化交往情感,增进人际吸引;3、自然环境影响人际行为模式。

二、空间距离因素:1、不同的空间距离代表不同的人际关系;2、居住距离远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距离越小,越容易相互吸引;3、空间距离对交往频率的影响,越近交往频率越高。

三、价值观念因素: 史布兰格把价值观分为六类: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四、社会制度因素:

1、社会制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社会形态、具体的社会制度、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

2、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共性:影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类型;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影响人际交往的范围;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五、群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群体内成员最容易具有相似性;2、群体内成员最容易接近;3、群体不仅有利于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利于内部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关系的建立。

六、群体的规模、结构、规范和压力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ggk/3291/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