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网资料下载《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1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5日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P131

2.         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一机一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P13

3 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贱的等级关系。  P68

4 消费关系:是人们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关系。  P130

5 夫妻关系:是指男女两性依照法律规定结合为夫妻,建立家庭的关系。  P139

6 代际关系:是指上下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青年人与老年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P140

7 地缘关系: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结成的关系。  P141

8 自我概念:是指自己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它是由人们关于自己本质的一切信念和态度构成的,包括人们关于自己力量强弱的设想、成长的可能性,以及关于自己行为和体验的习惯方式的明确措施等。  P170

9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P242

10自我挫伤:是指由个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对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害。  P254

11自我介绍是指在没有中介人、无需中介人或者虽有中介人参与但仍有必要加以补充的情况下,自己向交际对方就自身情况所做的简单说明。  P255

12、              自我修养指一个人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磨砺、陶治性情、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P247

13交际礼仪修养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通过对交际礼仪规范的学习、训练,达到一定的交往礼仪要求和水平。P248

14人际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或者说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P237

1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P4

16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  P14

17人群关系理论:也称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40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梅奥罗特利斯伯格  P36

18人际关系的功能:是指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和社会所显示出来的作用。  P113

19人际关系中的冷淡阶段:是指在漠不关心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否定态度和行为。  P86

20竞争型人际关系:是指既能使交往双方感到振奋、令人激动、又使人精疲力竭而不安定的一种关系。  P152

21亲密型人际关系:指交往双方存在极强的,以血缘、亲缘或感情维系的,相互依存的,最密切的关系。  P154

22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P339

23归因: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P240

24面子:人们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或公共场合受到人们的尊重赞扬,或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地位,借此获得自尊心的满足,感到脸面的光彩和荣耀。  P112

25竞争:是指社会交往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他人争胜的一种行为。  P347

26个性:是指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P118

27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P183

28社会化:社会学将这种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已逐渐适应社会,由单纯的自然人转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称之为人的社会化。

29规范性交往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掌握的那些行为规范,这种以遵从规范为指导的交往形式就是规范型交往

30近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P238

31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以对某人某一特性的认识推及到尚未认知的其他特征上。  P239

32整体效应是指组成群体的所有个体之间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体作用或效果。  P122

33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  P237

34交往情境:通常表现为交往双方的内在心情。如愉快心情、和谐气氛、紧张气氛、友好意向、矛盾冲突等。

35理解原则:指交往双方互相了解、互相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相互体谅的原则。  P216

36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地位或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P216

37羞怯心理:是人际交往中感觉难为情,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  P221

38非语言沟通:是指非语言符号系统为信息沟通载体的分级沟通。  P233

39知识层次:指的是关系主体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在社会人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P175

40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P133

41印象管理:主要指对后一部分表达加以控制,以便给人良好的印象。  P47

42核板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人或某一类人进行简单概括归类,形成比较固定的印象或看法。  P239

43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成员的意见有分歧时,在心理上感到的一种压力。  P191

44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P25

45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程,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P24

46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P25

47社会测量法:是指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P26

48社会调查法其获取资料的工具是问卷,问卷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自填式问卷,一种是访问式问卷。P26

49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P45

50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P46

51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P46

52角色扮演: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P45

53角色交往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颇有特色和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P47

54交往主体: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  P102

55交往手段:是交往主体为实现自己的交往目的,将自己的活动施加于交往对象而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P105

56交往情境:通常表现为交往双方的内在心情,如愉快心情、尴尬局面、和谐气氛、紧张气氛、友好意向、矛盾冲突等。  P107

57交往互动: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行为的过程。  P242

58规范型交往就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掌握的那些行为规范,这种以遵从规范为指导的交往形式就是规范型交往。P160

59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做社会比较。P170

60社会地位:指关系主体所处的社会地位。  P173

61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P187

62择善而交: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与何人交往要慎重、要有所选择,坚持择善去恶的价值取向。P210

63择善而从: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相互学习对方好的方面。  P211

64驱惧:就是驱除或克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心理。  P262

65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进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基本单位,又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学生思想、情感结合得最密切、相互影响最大的群体。  P292

66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  P48

67父母:即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训斥人、指挥人、命令人或其他能够表现权势的作风。  P54

68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P159

69需要是人的主观状态,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P163

70动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某种目标,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的驱动力。  P165

71亲属:是指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混应关系的群体。  P317

72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结合起来的人们的联合体。  P189

73涉外:是指一个国家的个人或群体与其他国家的个人或群体的交往关系,即涉及外事交往关系。P356

74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格或个性。是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  P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