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资料下载《公共关系学》完整笔记13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9日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一)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现象称做社会从众的行为,或叫团体压力下的顺从现象,俗称为“随大流“。

从众行为的主观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

(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因素(理解)

1、团体方面

从团体方面来说,可以归纳为五点:

第一,团体的性质起重要作用。人越需要这个团体,则越愿意顺从。

第二,如果这个团体一贯是团结的,团体成员间的感情深厚,则容易顺从;反之,不容易顺从。

第三,如果这个团体的气氛是民主的,允许不同意见发表,则个人的不同意见容易坚持;如果是专横的,排斥异己,打击报复,则个人不同意见不易坚持。

第四,如果团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仅有一人意见不一致,则易于顺从;如果有其他人或一些人与他意见一致,则不容易顺从。

第五,如果团体的多数意见受到社会支持,个人意见不受社会支持,则容易从众;反之则不容易。

2.个人方面

从个人方面来说,也可以归纳为五点:

第一,如果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比别人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从众。

第二,如果个人的智慧与能力高,不容易从众;反之则易从众。

第三,如果个人的情绪是稳定的,不易从众;情绪不稳定,则易从众。

第四,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易从众;不重视人际关系的人,不易从众。

第五,态度与价值观对个人是否产生从众行为也有影响。如果个人整体观念强,重视组织原则,则易从众;反之,则不易从众。

3.问题本身

从问题本身的性质与明确程度方面谈,对非原则问题比对原则问题容易从众,对一般问题比对重大问题容易从众。此外,有明确答案的,不易从众,没有明确答案的易从众。

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名词解释:练习)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逆反心理会造成逆反行为、抵触行为。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注意防止公众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

(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布林称之心理抗拒。

(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1)对自由的期望。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

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图方面。

逆反心理形成也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与好胜心(自我显示)。

逆反心理的产生会成为组织与其传播对象进行沟通的一种障碍。因此,要防止出现公众的逆反心理,公关工作人员就应当细心研究公众对“自由“的看法与认识,充分尊重和顺应他们的”自由“,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另外,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传播的信息量和刺激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是传播对象产生厌烦情绪,同样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过程(重点)

第一节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公共关系的管理即根据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在规律,按照一定的公共关系工作模式,设计、组织、控制公共关系的活动,使公共关系成为完整的组织职能运行系统。 (名词解释:练习)

公共关系是组织经营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的一部分,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加强组织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

(一)增强公共关系工作的系统性

公共关系的对象和业务纷繁复杂

(二)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可控性

公共关系工作的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强

(三)加强公共关系工作的预测性

(四)促进公共关系工作的成熟性

二、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四步工作法(公共关系程序的四个步骤:简述:练习)

即将整个公共关系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公共关系调查:通过环境分析、舆论分析或形象分析,确定公关的对象和问题;

2)公共关系策划:根据公关问题确定公关目标,制定公关计划和设计公关方案;

3)公共关系实施:根据公关的目标、计划和方案实施各种传播沟通活动;

4)公共关系评估: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寻找新的问题,确立新的公关目标,调整原有的公关计划。

以上四个步骤相互衔接,不断循环上升,形成一个动态的环状模式,体现公共关系工作的计划性、整体性、系统性。

(二)六步工作法(名词解释:练习)

即将公共关系过程分解为六个基本环节:

1)估计形势;

2)确定目标;

3)确定公众;

4)选择媒介;

5)编制预算;

6)评价结果。

三、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简答:练习)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相关因素大致上有三个系列:

(一)环境因素系列

即对公关主体的决策和行为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的外界因素。

  国外的学者将影响组织公共关系政策的环境因素归纳为五个变量:

1)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2)社会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环境;

3)社会公众群体的行动主义程度(4)社会的发展水平;

5)社会的媒介体制。

(二)主体因素系列

即公关决策和行为过程本身涉及到的组织内部因素。这属于主观方面的因素。

(三)传播技术因素系列

即公关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性因素。这属于媒介技术方面的要素。

第二节   公共关系调查分析

    公共关系工作的第一步是甄别公众对象,测量舆情民意,评价组织形象,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寻找差距,确定问题,为公共关系工作指明方向。这是公共关系目标管理的主要环节。

一、组织自我形象分析

组织自我形象即一个组织自己所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这是一个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内在动力、方向、目的和标准。

自我形象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实态的调查分析

组织实态即组织客观的实际状态和基本条件。(总体研究组织客观的一些基本素质)

(二)员工阶层的调查研究

即了解组织广大基层和一线人员对自己组织的看法和评价。(内部调查)

(三)管理阶层的调查分析

一个组织的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层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力量,他们对组织的看法和评价既对基层员工产生影响,也对决策上层产生影响。

(四)决策阶层的研究分析

一个组织的形象蓝图最终来源于决策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