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网资料下载《金融理论与实务》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1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9日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重点掌握货币政策的构成内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中介指标的作用及选择标准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央银行通常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二)货币政策的特点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任何现实的社会总需求,都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作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
  (一)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早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突然间价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物价水平是指物价总水平,而不是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波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属正常现象。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的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工作,通常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情况。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在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则会对经常账户产生重要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汇率等操作实现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关系
  (一)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有矛盾的一面)
  中央银行只能以牺牲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为代价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反则反之。
  
  (二)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具有一致性)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具有一致性。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变动关系。作为失业率的对立面,
充分就业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有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张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就业的增加,进而带来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三)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有矛盾的一面)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间具有矛盾性。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则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反向变动,存在矛盾性。
  经济的增长必然要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要求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具有一致性)
  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五)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矛盾的一面)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难以同时兼得。
  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存在矛盾,所以货币政策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于是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确定该项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在于:
  (一)它克服了稳定货币单一目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它防止了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双重目标的相互冲突
  (三)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