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7日

山西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
  了解货币的起源及相关理论;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
  理解货币的职能。
  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主要内容;掌握布雷顿森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即: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15公斤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一只绵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1克黄金。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相等。也就是足值性。
  商品货币又包括两种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
  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金、银
  金属货币虽然克服了实物货币自身的一系列弊端,但其自身存在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金属货币的数量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交换数量的增长而增长。
  2.信用货币
  正是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货币的需求,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了。
  信用货币最大的特点在于:信用货币自身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即不足值。
  信用货币又包括4种形式: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1)纸币:即用纸制作的货币,在我国纸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交子。
  2)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纸币。
  3)存款货币: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中存入的用于转账结算的货币。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当交易的双方相距较远,交易金额较大时,用现金货币进行支付结算很不方便,而银行转账结算会给交易双方当事人带来很大的便利,于是存款货币这种形式的信用货币便产生了。
  4)电子货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信用货币。即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例如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