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考复习资料《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章 国际分工 4

山西自考网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5日

 (二)对里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的学说
  1.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发展,这一理论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的劳动效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
  至于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他认为这是由天美国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企业管理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但是,一些人士认为里昂惕夫的解释过于武断,一些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Krchnin)经过验证,认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欧洲工人相比,最多高出1.2-1.5倍,因此,里的这个论断,通常不为人们所接受。
  2.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P.B.Kenen)等人提出的,他们运用人力投资这一概念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一国用于职业教育、技术知识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因而拥有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劳动。如果把熟练劳动收入高出非熟练劳动的部分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处理之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
  3.技术差距说(Thekry of Tehnological Gap)技术差距说又称技术间隔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提出,经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等人进一步论证,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4.产品生命周期说(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说(Theory of Product Cycle),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并由威尔士(L.T.Wells)等人加以发展。它是用来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变化的理论。弗农把新产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
  (1)产品创新时期。
  少数创新时期。少数在技术上领先的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根据本国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首先开发出新产品,而后在国内投入生产。此时期该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新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到与创新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
  (2)产品成熟时期。
  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对企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变得日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想保持和扩大对国外市场的占领就必须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即到国外建立子公司,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在不大量增加其他费用的同时,由于利用了当地各种廉价资源,减少了关税、运费保险费用的支出,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巩固和扩大了市场。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技术和产品都已实现标准化,参与此类产品生产的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与价格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此时往往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生产的最佳地点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创新国的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国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转向从国外进口,对于创新企业若想继续保持优势,选择只有一个,继续进行新产品的发明创新。(以手机为例)
  5.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他认为赫一俄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无法解释工业品的贸易。
  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偏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的可能进出口的商品。
  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的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德认为主要因素是人均收放水平。
  6.产业内贸易说(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是对过去产品国际贸易学说的一种深化,过去讲的往往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所交换的商品往往是不一样的。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量属于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贸易。因而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解释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与产业间贸易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
  ②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
  (三)对里昂惕夫反论及有关学说的评价
  这个问题大家自己看一下教材。